top of page

《從過渡到新生》(2014 -2016 )

過去十幾年間,香港匯聚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避難者。面對著母國的各種威脅,他們穿洲渡海,有的前往鄰國,有的落難到語言不通的新國度,有的甚至輾轉來到離本國7000公里外的地方--香港--一個想像中發達而文明的自由之處,期望能夠在此「中轉站」通過難民身份審批,以被納入第三國尋求定居。然而年月過去,避難者一直被困於國家之間,在搖搖欲墜的閃爍霓虹燈下,等待命運的發落。


香港每年潛居約六千個來自世界各地的「尋求庇護者」(Asylum Seeker),他們因為種族、信仰、或是政治迫害等原因離開祖國,過渡到香港—一個想像中發達而文明的城市—期望能夠在此通過難民身份 (Refugee Status)審批,被安置到最終的落腳地。

 

這些來港的尋求庇護者在沒有通過難民甄別面試之前,基於人道理由,政府每月會給予有限的資源援助,包括上限為1,500港幣的租金津貼,和一些食物禮券。2014年,港府實施「統一審核機制」,由入境處綜合辦理個類別申請免遣返保護,申請者通過此關卡後,會被入境處轉介至聯合國難民署,讓其確認該申請人為難民,最終把獲確認為難民者,安排移居至第三國家。

 

入境處表示,自統一審核機制實施至今,接獲超過17,000宗免遣返申請。不過,截至今年1月底,入境處完成審核的3,355宗個案中,獲確立的只有27宗,不足百分之一,這個數字在西方國家則為25%至40%不等。等待接收國家的召喚,成為滯港難民惟一的期望。

 

面對著遙遙無期的滯留狀態,尋求庇護者在香港建立了新生活,有人默默等待,有人挺而走險,有人受不住煎熬冒著風險重回母國。土生土長的難民二代,以及很多在港很大成人的孩子,卻面對著同樣的命運:幼年沒辦法正式入學,長大後又因沒有身分證明而不被允許工作,在艱難的惡性循環裡,誰能找到一個能夠安身的蜜與奶之地?

 

英文版本

 

​ALL IMAGES © 2014-2023
BILLY H.C. KWOK ALL RIGHTS RESERVED.
bottom of page